区块链详解丨凯特区块狸区块模式制作

2019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习总书记在10月24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的讲话“把区块链作为核心技术自主创新重要突破口,加快推动区块链技术和产业创新发展”。一夜间,比特币的价格从8千美金飚升到1万1千美金。

我的朋友圈和各个区块链微信群里也沸腾起来,因为被割韭菜,经历了比特币从2万美金跌到3千美金以及众多虚拟币清零的币圈在沉寂很久之后,突然沸腾起来,认为春天来了。

为什么国家会在这时提出要大力发展区块链技术和创新呢?

全球正在进入经济发展的调整周期,触发的因素之一是世界第二次互联网泡沫破裂,人们所期待的很多技术突破未能及时实现,而经济的持续发展正依赖于此。从国内小米上市后的股价下跌,到美国独角兽Uber上市后由虎变猫的现实,还有Wework的上市不得不因为估值大幅缩水而终止。

这背后是我们原来一直坚信的人工智能,自动驾驶,物联网等,其技术的路径在现实遇到无法逾越的困难后,不得不停下来反思发展方向。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国的经济持续增长所依赖的技术进步也同样碰到挑战,同样互联网圈子也面临业务无法落地,估值泡沫欲破,全体跑步上市的局面,原本是想通过互联网+来颠覆传统行业,可现在连传统行业都打不过了。

因而我们的科技发展需要新的技术目标。这时区块链技术就被关注了。这其实是我们国家40年来的经济能够持续增长,跨越世界上的多个经济周期的一贯成功经验。

当西方碰到周期性衰退时,我们总能及时切换到新的增长点,有时是地域的政策性发展,有时是行业的政策性转移,有时是聚焦发展新的技术,总能在困难的时候找到下一个接力棒。区块链就是现在保障经济持续发展的接力棒。

区块链技术被提升到创新核心的另一个原因,也是来自我们的国策制定者们的思维模式,我们依赖人口红利的优势在互联网的多个方面就超过美国的算法优势。而当美国禁止ICO,禁止美国公民参与一切与虚拟货币相关的交易时,我国也在2017年9月4日发布禁止ICO的文件。

《区块链详解丨凯特区块狸区块模式制作》

想清楚为什么国家会在此时搞区块链,就会清楚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区块链技术应用的两个功能,金融货币功能,以及对各传统行业的区块链+。金融承载的是货币发行功能,行业应用是技术升级,两者是分开的。区块链技术通过提升业务流程来提高生产率(生产力),还有改革上下游的业务协作关系(生产关系)来达到技术进步,从而保障经济持续增长。

这样看来,过去几年,民间的区块链项目,将两者混为一谈了,以所谓行业应用的名义发币,把utility token和security token混为一谈,大多更象是骗局,也该是彻底清除出局的时候了。

想象现在的上交所,深交所一样,搞ICO规范化也是白日梦。企业融资依然是沿着证券交易的方向,股市的改革也依然是在现有上交所,深交所的基础上进行。

我不认为会放开ICO,所谓的规范化ICO,早在几年前,我就曾参与讨论清晰:当把ICO所谓规范化后,就是在各个环节加上监管,那就和IPO没差别了。在那样的流程里,所谓的币只是个名称而已,和证券差别不大,币圈所讲的token相对证券的快捷和费用低,也就根本不存在了。

区块链实际是一种分布式记账的账本,本质上是一种数据库技术。因而从事区块链行业的技术人员大多从数据库和大数据行业转来。

讲区块链概念的公众号文章太多,在此我就不赘述区块链的技术概念了,而是想讲一些不同的东西。

记得某次投资人大会,有人问索罗斯,当时南美的市场会怎样发展,委内瑞拉经济危机对石油价格走势的影响,智利的经济危机后续如何时,索罗斯回答,这事让我从1772年讲起吧——-现实世界的一切其实都是很复杂,多种因素相关的。

当我们讲起区块链时,以为比特币就是祖先,硅谷就是技术中心时,那么您碰到的可能只是二流团队。实际上,区块链技术,甚至我们不该称区块链是一种技术,而更准确的说法是,区块链是一组技术合成的工程技术。它是巧妙的将密码学,加密技术,通信传输协议的适配,经济学,金融学等融合在一起的一个系统化工程概念,是一个平台概念。

有人宣传区块链时,讲现在的区块链就象是上世纪90年代初的互联网,是象早期的email一样,最终可以形成互联网杀手级应用的一种重要技术。

这些去中心化如何应用的讨论是完全开源传播的,在另一个区块链的源头,加拿大的多伦多,是IBM的研发中心所在地。IBM在全球有众多研发中心,而多伦多是它的数据库研发中心,技术人员大多来自加拿大知名的滑铁卢大学。

正是在这里,以解决供应链的溯源为目标,IBM研发搞出了Hyperledge超级账本的无币区块链。因为它是为供应链物流而生的,也因为IBM最大的客户是金融圈,所以从源头上,IBM就做无币区块链,不触动银行业的利益。

而为什么2年前的国内区块链热潮否定无币区块链,而热衷于发币?是因为项目组们并没有把用区块链解决业务问题放在首位,而是把解决自己没钱放在首位了,更看重的是区块链虚拟货币ICO的无规则融资属性。

再谈区块链的技术边界,即可以解决什么问题,不能解决什么问题。区块链应用加密技术将信息加密后,在信息网络里通过适配的通信协议做密文传输,特别是实现各个节点的信息同步,这让信息系统里的数据或者说信息是严格有序排列的,形成一个信息数据库。

而且是每个节点都有全部的一致的数据,这样保证了在传输中出错的数据所到达的节点会丢掉数据包,重传数据,继续去与全网同步为一致的数据。

若是节点故意篡改数据,这个与大家不同的节点也会被全网拒绝,而失去数据的合法性。在现有的商业数据库当中,象是Oracle,SAP,都是集中式数据库,各个分散用户节点访问中央节点,来读取数据。

为什么商业数据库不做区块链式的去中心化数据库呢?因为实际的商业应用,数据记录庞杂,数据生成与数据关系复杂,要做到每个节点都是全备份的数据库,不仅每个节点的成本极高,要短时同步全部节点也是办不到的,远远赶不上新数据产生的进度。

因而至今,我们能看到的最成功的区块链应用是比特币,而从技术上看比特币,就是一个转账的账本记录,只简单记录从源账户到目标账户转账的源地址,目标地址,转账金额,这样一些简单的信息,即便如此,全球2万余个全备份的节点,每个节点都要200G以上的空间,而且为了达到全球互联网上任意地理位置的数据一致,每秒才能记录7笔转账信息。

比特币的网络里真正做到了信息的不可篡改,不可逆转和匿名。

比特币是目前最佳的区块链应用,

  • 因为区块链技术边界是只能用于数字封闭网络的信息传递。
  • 区块链技术边界是只能用于数字封闭网络的信息传递。
  • 区块链技术边界是只能用于数字封闭网络的信息传递。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因此过往民间的区块链币圈固然是无源之水的骗局,即便链圈,也一直在与各传统行业对接时,跑不通整个的业务逻辑,因为现实世界里的事物已经是在数字封闭网络之外了,任何人的世界里的事物都可以由人来造假,区块链的防篡改特性解决不了区块链网络终端节点外的信源真假问题。

信息传递的数据防伪保真在各个业务场景下都不是最关键的,现实世界的业务挑战从来都是源头的溯源。举例来说,医疗互助场景,区块链能保证捐款和医疗款的流转不出错,但无法知道参与互助的成员的病史,是否是高危患病人群。

贫困救助的场景,可以保证人们的善款到达每个贫困户的账户,但无法知道是不是在极偏远的农村,是不是村长把存折都收走了。还有什么跑步机,有机猪之类的应用,只保证了节点的传感器的数据能全网同步不被篡改,但源头的传感器是否绑在鸡或者猪身上,这些都是区块链管不了的。

如果用其他法律,行政的方法解决了问题,那区块链的价值在哪里?

因而至今区块链靠谱的应用场景,就只有银行间的结算,再有未来可能的场景是全封闭的物联网应用,这两个完全不同的场景,正如前面提到的,区块链相对数据库独有的utility token和security token,两个要素是要分开的,不能统为一谈。

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