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柚财经:众说“数字藏书” 传统出版业的春天来了?
区块链赋能传统出版业,是顺应科技发展的全新趋势。那么,打造“数字藏书”或者周边藏品,是否将成为出版业未来的重心?区块链技术的助力,能否让出版业打破当下的营销困局,走出一条阳关道?4月26日,记者专访了此次参与“数字藏书”的多家出版社,听听来自业内的声音。
陈德(天地出版社副社长):“数字藏书”可以将我们出版社有价值的内容进行衍生,不只是简单地做成电子书和有声书。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做成“数字藏书”,这方面的要求非常高。首先这本书应具有独特性和收藏性,具有二次开发的价值,比如博物类的、民俗类的、历史类的,这样的“数字藏书”才是真正的衍生产品,才能为出版社增加盈利空间和发展空间。我们这次参与打造“数字藏书”,并非为了抢占市场以此盈利。其实“数字藏书”的定价并不高,而且限量,我们看到的是其本质上为出版社的发展提供了探索空间,再说具体点,就是拓展新的销售通路。至于“数字藏书”是否将成为各大出版社的标配,我认为,新技术赋能,融合出版并不是简单地将纸质变成数字,更多的是跟经营理念的融合,我觉得那才是未来。相对赋能,才是融合出版未来的生命力所在。
蔡曦(四川文艺出版社社长助理):对我个人和出版社而言,“数字藏书”都是从0到1的认知过程。这种新技术与传统出版结合是出版业创新的尝试,去中心化并具有唯一性的设计更加突显名家名著的价值,未来区块链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像互联网技术一样改变人们的生活,出版业提早介入对整个行业意义重大。
李真真(四川人民出版社副社长):“数字藏书”实现了“唯一性”“可定制性”“永久收藏性”,这些特性都能更好满足并服务于客户,而这也是我们看好并加入的原因。除了涉足“数字藏书”,我们也在对纯数字化的内容资源数字藏品进行积极探索。“数字藏书”虽然目前仍处于初期探索阶段,但区块链技术赋能传统出版业,有很广阔的未来前景。
古湘渝(湖南人民出版社社科文史事业部责任主编):“数字藏书”是传统出版业积极寻求转型之举,未来会成为各大出版社争抢的高地,因为这是一个新的风口。但如何让大众更多地了解和接受,应是解决技术本身问题之后的另一个新问题,如何让“数字藏书”普及化、大众化,去改变并建构一个新的消费阅读习惯,是我们今后面临的大问题。
姜梦冉(浙江文艺出版社新媒体数字部主管):早在两年前,我们就提出相关发展规划——经过5年的发展,数字出版收入要占全社总营收的三分之一的战略发展目标,“数字藏书”正是我们的最新探索。版权是出版社的核心资产,区块链让我们看到了新技术在版权保护方面的技术保障,也让我们看到了在融合纸书发展渠道、传播路径和数字资产传播等方面的有力支撑。
本站声明:网站内容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我们将及时处理。